高考志愿填报,能不能让AI“说了算”
2025年高考成绩公布后,AI志愿填报工具成为家长圈新宠。某机构宣称“一键生成最优方案”,但记者调查发现,不同AI产品推荐结果差异显著,部分存在数据滞后、编造信息等问题。
市场乱象:从免费工具到千元服务
免费阵营:夸克高考、百度AI志愿助手等依托大厂数据,提供院校匹配、专业解读功能。
付费大坑:某机构以“省考试院官方指定”为噌头,收取4000元服务费,实际使用开源模型生成方案。
专家警示:AI无法替代人性洞察
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指出:“算法能处理分数、排名等量化数据,但难以评估家庭背景、抗压能力等隐性因素。”例如,某山西考生使用AI后发现,推荐院校位次与实际相差5000名,原因竟是AI误读加分。
理性建议:人机协同是最优解
数据核验:对比教育部“阳光高考”平台、院校官网等权威信息源。
个性化调整:明确专业偏好、地域倾向等参数,避免“大锅饭”式推荐。
心理建设:北京中学教师李某强调:“志愿填报是人生重要选择,需结合职业规划与兴趣特长,而非完全依赖机器。”
目前,重庆、山西等地教育部门已推出免费咨询热线,帮助考生规避AI“幻觉”风险。业内人士呼吁,建立行业数据标准,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教育公平。